從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,國內乳制品行業就經歷了營銷之爭、常溫奶戰爭等,逐步沉淀出如今的“兩超多強”的行業格局。下個階段,在新的運輸和保存技術更迭下,低溫奶戰爭是否能夠讓這個行業產生新的格局變化,依然未知。
三成乳制品來自進口
乳制品行業在中國發展了較長時間,但行業真正進入快速發展期是在1998年后。當時,全國掀起“全民牛奶運動”,一個雞蛋、一盒牛奶成了中國小學生的常見課間標配。在此背景下,中國乳業開啟了發展的黃金十年,乳企龍頭均誕生于這一時期。
但是,2008 年后的很長一段時間,中國消費者對國產乳制品的信任度降低。本土乳業品牌的市場份額逐年下降,大量進口奶粉開始沖擊國內乳業。
過去十年,中國乳制品市場對新西蘭、澳洲、歐洲國家乳制品的進口依賴一直熱度未減。奶粉因為其運輸成本較低,保質期較長,成了進口乳制品中的主力。2018年,中國有超過30%的乳制品(以折合生鮮乳計)來自進口。
液態奶成為撐起4000億乳制品市場的主力
目前,中國乳制品零售市場約為4000億元。從產業結構來看,中國乳制品與美國形成鮮明對比。美國乳制品行業由奶牛養殖合作社主導,美國前三大乳品加工企業僅占22%的市場份額,并且由奶牛養殖合作社所有。
從消費構成來看,中國乳制品行業的主導產品是液態奶、酸奶和奶粉。2019年,液態奶以 61.82%的消費量占比在中國乳制品品類中位居首位,酸奶緊隨其后,占比 35.58%,其次是奶酪、黃油及其他。
從地區分布來看,中國約七成的牛奶產自北方黃金奶源帶,但七成的牛奶消費集中于南方和沿海城市。這種分布錯位,導致“北奶難以南運”,也為早期北方乳企攻占南方市場帶來不少難度。
液態奶之外,近幾年,受益于常溫酸奶的發展,國內酸奶品類的市場占比在逐步擴大。根據Euromonitor數據,預計到 2024 年國內酸奶市場占比將提升至 42.2%。與美國市場類似,中國酸奶市場相對集中,排名前三的乳品企業占據了超過一半的市場份額。中國酸奶市場的毛利率約為30%-40%。
消費升級下的低溫奶戰爭
如今的乳制品市場,常溫奶、奶粉均進入到寡頭階段,增長明顯放緩,此前沒有太多關注的低溫奶(巴氏奶)賽道成了各大乳企的新戰場。這一方面是因為國內冷鏈運輸技術等的提高,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消費者的牛奶消費升級。
野村東方國際證券數據顯示,2019 年中國巴氏奶的市場規模約為343 億元,同比增長 11.6%,常溫奶的銷售規模為 942 億元,同比增長僅有 1.7%。
相較常溫奶,巴氏奶的利潤水平很可觀,低溫產品的毛利率為42.87%,遠高于常溫產品的24.67%。為了拿到更多奶源,中國乳業上下游整合、互抱大腿成為行業發展趨勢。上游不斷進行合并重組,下游企業在逐步爭取上游原奶、擴大市場規模,試圖掌握更多話語權。
不過,對于乳企來說,大規模牧場是個需要高技術、高資本投入和專業人才的產業。從投資回報周期來看,一座大型牧場通常需要六到十年才能收回成本。除了時間和資金成本高昂,規模化牧場在奶牛養殖過程中還存在環保等諸多問題。
來源:節點財經